趕在2023年到來之前,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匆忙完成了名下第三家公司的上市。
12月30日,海底撈海外業務運營主體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海國際”)正式登陸港交所。從7月以“實物分派+介紹上市”不融資的方式推動海外業務IPO到完成上市,特海國際只花了5個多月的時間。至此,海底撈旗下也分別擁有了海底撈、特海國際、負責底料供應的頤海國際三家上市公司。
開盤首日,特海國際就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歡迎。其以7港元/股開盤,股價一路走高,盤中一度漲至14.5港元/股,漲幅達到100%。截至當日收盤,特海國際單股價為9.94港元/股,較開盤漲42%,總市值61.56億港元。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特海國際上市首日的股價表現或反映出投資者對特海國際未來的看好,畢竟海外業務是海底撈多年來重點發力的方向,甚至在疫情爆發后仍保持逆勢開店。
但他同時也指出了特海國際的痛點所在,稱特海國際過去持續虧損,未能為海底撈帶來業績增量,反而成為拖累。在此背景下,分拆上市或更有利于海底撈幾大業務板塊的獨立差異發展,降低不確定因素,避免負協同效應。
只是,上市并不是企業解決經營難題的萬能之策,資本市場也在等待海底撈帶來更美好的“出海”故事。
2012年,新加坡克拉碼頭河谷路3D座2層亮起一塊醒目的紅色燈牌,燈牌上“海底撈”三個字讓當地留學生和華人們倍感親切。
那是海底撈“出海”的第一站。憑借讓國人熟悉的“家鄉味道”,海底撈在新加坡順風順水,這里也成為一眾留學生和當地kol的固定打卡地。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海底撈深知中國品牌“出海”的優勢,在海外擴張的這些年里,“向海外華人輸出中國味道,把中國文化傳遞給世界”始終是其發展理念,走出國門的前期,海底撈的目標客群以海外留學生和華裔為主。
海底撈還在新加坡建立中央廚房,負責制造和加工附近餐廳使用的食材,包括需要加工和調味的肉類以及需要清洗和切割的蔬菜。對于其他市場,海底撈則采取直接從當地供應商采購的模式。
但這樣的發展策略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海底撈的布局。從其進駐的國家可以看到,其擇址傾向于擁有大型華人社區的地區,布局主要圍繞在東南亞、東亞和北美。
并且,與其他同行相比,海底撈海外擴張速度十分迅猛。根據特海國際招股書披露,截至2022年3月31日,海底撈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及大洋洲的11個國家擁有97家餐廳;到今年6月底,海底撈已經在全球11個國家開設了共計103家餐廳。
隨著海外業務的逐漸壯大,特海國際的營收連年增長。招股書顯示,2019年,其年營收在2.33億美元規模,到2021年,該數字增長至3.12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8%。2022年起,海外餐飲業不斷復蘇,2022年上半年,特海國際的營收為2.46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82%。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還提到,以2021年的收入作為計算標準,特海國際已是國際市場第三大中式餐飲品牌。按截至2021年底的自營餐廳覆蓋的國家數目計算,特海國際則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中式餐飲品牌。
然而,全球市場中存在的不只是機遇,還有風險。最近幾年,受疫情肆虐的影響,海底撈正在放慢擴張速度,聆訊資料顯示,特海國際2019-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餐廳總數分別為38家、74家、94家和103家。
分拆上市被海底撈視為加快發展海外業務的一個捷徑。特海國際在招股書中透露,尋求分拆上市是為了讓各板塊業務更好地分配資源,使海底撈海外業務能夠獲得獨立的上市地位及獨立的募資平臺,有利于海底撈和其海外業務的現有業務及未來擴張。
盡管門店規模和營收每一年都在增長,但要在海外市場實現盈利卻不容易。
在特海國際披露的數據中,其連續三年交出了虧損的答卷,且虧損金額還在不斷增長。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第一季度,特海國際凈虧損分別約為3300萬美元、5380萬美元、1.51億美元及2850萬美元。
特海國際將業績虧損歸結為新餐廳比例高及疫情影響。不僅如此,按照特海國際的計劃,上市之后將保持擴張的節奏,如此一來,其將面臨人工成本增加、門店開業前大額成本及食材供應等方面的壓力,盈利將變得更加艱難。
不過,對于盡快實現盈利,特海國際認為,海外國家逐一放開疫情管控對其而言是一個利好消息,海外餐飲行業正在回暖。
特海國際披露,2019年疫情發生到現在,其門店客流量逐步朝正面的方向發展,2019年,特海國際餐廳共錄得810萬人次客流量,2020年下滑至710萬人次,2021年提升至980萬人次。今年上半年,特海國際的客流量已提升至93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的450萬人次,增長超過一倍。
同店銷售額層面,2020年及2021年,特海國際的同店銷售額分別較上一年度減少39.3%及1.4%。自2022年起,隨著新冠疫情逐漸受控,截至2022年上半年,特海國際的同店銷售額較2021年同期增長57.3%。
翻臺率方面,隨著疫情受到控制以及許多地方政府取消限制性措施,同樣有了好轉的跡象。2019年,海底撈海外餐廳的總體翻臺率為每天4.1次;2022年第一季度,其整體翻臺率為每天2.7次,相較于2020年及2021年的每天2.4次及每天2.1次明顯有了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泰證券研報在一份研報中提到過,翻臺率3次/天,是海底撈的盈虧警戒線。特海國際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其翻臺率恰好達到這一標準。
其在招股書中寫到,預期于不久將來,通過持續收入增長及改善成本效益,進一步改善財務表現及達至凈盈利能力,主要途徑包括了改善餐廳層面表現;新餐廳實現盈虧平衡進而盈利,同時控制開設新餐廳的速度以及控制成本。
招股書強調,截至一季度末,特海國際超過95%的餐廳已實現首次每月盈虧平衡。特海國際預計,隨著疫情態勢的緩解,最近開設的餐廳將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首次每月盈虧平衡。
而未來,火鍋市場也不是特海國際唯一的目標。據悉,兩個多月前,特海國際曾收購餐飲服務企業 Hao Noodle and Tea Holdings Inc.(“HN&T Holdings”)80%已發行及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資料顯示,HN&T Holdings 在紐約經營兩家名為“Hao Noodle”及“Hao Noodle and Tea by Madam Zhu ’ s Kitchen”的餐廳,經營的內容主要為輕食、飲料及酒類。
特海國際表示,“未來將提升餐廳業績、開拓新收入來源,以及戰略性擴展并優化我們的餐廳網絡。同時公司將識別有機增長機會,尋求潛在收購機會”。
本文轉載自觀網財經,作者: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