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紹興昌安立交橋下有一家街邊餃子店,今年春節這個月銷量破了百萬。浙江之聲記者蹲點小店采訪發現,是小店的堅守和顧客們溫暖的反饋成就了這場雙向奔赴。
晚上10點多,春寒料峭。紹興越城區昌安立交橋下的噶尤烤餃店里,4盤鐵鍋呲呲冒響,烤餃香伴著熱氣從爐邊竄上來。正是夜宵時分,店內已經坐滿了人。市民楊先生和三個伙伴在室外過道上搭起桌椅,點了烤餃和羊骨頭,“打完球餓了,我們從初中開始就來吃。生意還是挺好的。”
70平方的店面,八張半餐桌,這家開在三岔路口的烤餃店,在今年春節這個月,不含現金交易的營業額就達到108萬。店員袁建東開心地在朋友圈分享了成績單。他說:“都要排隊,外面排三四十個人,里面外面都坐滿。春節的時候是6個鍋,每天能賣2萬5千個。”
袁浙權是小店的老板,2014年起經營這家烤餃店。小店經過十年的穩步發展,在紹興當地已經小有名氣。2020年初,袁浙權計劃走出紹興,開辟杭州市場。然而,新戰場疊加疫情沖擊,給小店培養新客戶群體帶來不小難度,新店撐不過一年就關門了,房租、裝修、運作成本總共損失了100多萬。袁浙權說:“如果沒有疫情影響,我真的很有信心。我們這樣好的食材,真心地對待顧客,你說到哪個地方去得不到人家的認可。”
收拾好失落的心情,袁浙權繼續在紹興本地重振旗鼓。
“袋子不要扎得太緊,悶著不好吃……”叮囑打包的顧客給打包的塑料袋透口氣,以便保持烤餃的酥脆口感,是袁浙權疫情這幾年養成的習慣。由于擔心烤餃冷掉軟掉影響口感和口碑,小店不提供外賣服務。但疫情期間,有些時候小店不能提供堂食,不少顧客就自己過來打包回家,接單量也能達到平時的2/3。袁浙權說,因為無法堂食,小店門口這條街上一排停著七八輛車,顧客就把餃子放在車后備箱上站著吃。這個“壯觀”的場面令他既感動又感傷,而顧客溫暖的反饋也讓他堅定了堅守的信心。“希望給他們提供吃的地方,如果沒有疫情,至少可以給他們提供半張桌子。顧客給了我們很多感動,更加要把我們的本職工作做好。”
餃子的原材料都是他自己去市場對接供應商,無論肉價漲跌,他都用品質好的現殺豬肉。小店春節期間也不漲價。袁浙權說,他們一直很用心,“店里的小伙子也好,阿姨也好,大家都非常熱情,我們客單價本身就很小,今年過年的話,平均每天要做3萬多差不多4萬塊,以后也要堅持下去把東西做好,原材料上面更下功夫。”
記者手記
信心和堅守——街邊小店的流量秘訣
街邊小店往往吸引的是同一街區的居民,但噶尤烤餃店的不少顧客都是從十幾公里外趕來,很多人都是多年的回頭客。冬夜里,大家冒著冷風坐在室外,跟朋友一起享受美食,歡聲笑語間,滿滿的人間煙火氣,讓我十分感慨,這也是大伙兒對生活充滿信心的春天的信號吧。
一家做了十年的小店,怎么持續做成旺鋪,怎么進一步發展?這家小店堅守品質、真誠服務,即使是不能堂食的時候,顧客們也愿意過來打包,放在后備箱上站著吃。如今,小店在消費復蘇回暖的階段交出了爆發式增長的成績單,是多年堅守的成果。期待更多的小店能像這家月入百萬的烤餃店一樣,找到生存之道,蓬勃發展。
本文轉載自浙江之聲,記者:沈亭亭 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