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京舉辦了調味面制品行業標準發布會及調味面制品發展研討會。記者從會上獲悉,《調味面制品》行業標準將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除了明確規定食品安全相關指標外,還對減鹽降脂指標作出了明確要求。
圖片來源:攝圖網
該標準對調味面制品作出明確定義,即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添加食品輔料和食品添加劑,經配料、擠壓熟化、成型、調味、包裝而成的即食型方便食品。食品名稱也可標注為辣條,應同時標注產品真實屬性名稱調味面制品。
據悉,2007年,原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河南省地方標準調味面制食品》,這是我國制定的首個調味面制品地方標準。2019年12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規定,對辣條類食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而今,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牽頭,多家單位參與的《調味面制品》行業標準制定完成,將于10月1日起實施。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孟素荷教授指出,與方便面、啤酒等舶來品不同,辣條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草根行業,其工業化之路全靠自己不斷探索前行。“標準建設”提升了企業進入門檻,辣條企業數量從10年前的4000余家大浪淘沙至目前的150余家,產值反而實現了從50億元到500億元的高速增長。此次《調味面制品》行業標準的發布,既是全行業從成長走向成熟的階段性成就,更是在標準護航之下形成差異化創新格局的新起點。據孟素荷介紹,該標準中,調味面制品行業食品添加劑使用的品種減少七成以上,含鹽量下降17.7%,含油量下降10%。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調味面制品》行業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譚斌表示,該標準明確規定了調味面制品的范圍,對感官、理化、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微生物限量、食品添加劑和營養強化劑等指標作出了具體規定,并明確規定了相應的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簽、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規范。同時,還對原料的感觀和理化指標作出了明確要求。在理化指標中,脂肪≤27g/100g,氯化物≤4%,酸價(以脂肪計)≤3mg/g,過氧化值≤0.25g/100g。生產企業要通過技術革新和進步實現減鹽降脂指標,而且不影響產品的貨架期。
據市場監管總局食品抽檢司二級巡視員郝明虹介紹,2021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695萬余批次,監督抽檢總體不合格率為2.69%。其中,調味面制品抽檢約4.5萬批次,抽檢不合格率低于1.3%,較市場監管總局專項整治前大幅降低,低于總體食品抽檢不合格率。
多年來,河南省市場監管局將調味面制品作為食品生產專項整治規范的重點,持續加大監管力度。據河南省市場監管局網絡交易監管處處長李姝介紹,在有效監管下,河南省調味面制品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從2005年至今,調味面制品企業從1000余家減少至149家,營業收入從200億元攀升至300多億元。
“調味面制品行業產業鏈涉及范圍廣,全行業年使用面粉約150萬噸、食用油約48萬噸、辣椒約9萬噸,為食品工業發展和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表示,目前,我國食品工業已進入以“風味與健康”為導向的深度轉型期,以小麥為主要原料的調味面制品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之路,未來還將憑借獨特的風味走向世界。同時,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應有機結合。當諸多新食品、新食物原料走向市場時,不僅需要食品科技和企業界的創新,而且需要政策的跟進、管理的創新,急需在“最嚴謹的標準”這一框架內完成,未來還要根據調味面制品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跟進和完善標準。
對于行業未來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張曉峰提出3點建議:引導和督促廣大生產企業認真貫徹執行《調味面制品》行業標準,提高采標率,進一步加強規范生產與檢驗;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重點,不斷改善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不斷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推動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升級,以數字化賦能助推調味面制品行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轉載自中國消費者報,作者:孫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