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瑞幸無疑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企業之一:
財報顯示,瑞幸營業收入增長72.4%,達到4.9億美元(32.98億元),和星巴克(中國)只差0.5億美元。而且扭虧為盈,凈利潤為2.675億元,同比增長290%。
同期星巴克(中國)營收跌了40%,只有5.4億美元。
這也是瑞幸門店數量第一次超過星巴克(中國),截至2022年二季度,瑞幸在全國共計有7195家門店,星巴克(中國)只有5761家。
兩家的二季度財報一出,急的星巴克(中國)直跺腳,連夜發文,高調宣布將在三年內新開3000余家店。網友們算了算,這是每9小時就要開一家新店的節奏啊。
瑞幸這回是真把星巴克(中國)逼得走火入魔了。
星巴克在中國已經耕耘了22年,怎么就被一家才成立不到5年的公司給整急了呢?
我們觀察了好一段時間得到的結論是:
從“賣咖啡”到“賣算法”,是2022年瑞幸從咸魚翻身到鯉魚打挺的關鍵原因。
頭圖來源:瑞幸官網
過去說起咖啡,大家都聯想到的是“愜意”,“悠閑”的浪漫主義場景。但瑞幸卻把咖啡做成了一個外賣生意。線上下單,到店取走,和店員甚至可以沒有一個眼神交流。整個過程,哪里還有什么浪漫可言。
據瑞幸現員工講述,與他們曾經工作過的咖啡店對比,在瑞幸感受不到什么咖啡文化和人情味,處處都顯得效率更高、更精準。
“瑞幸只能線上下單,這樣既能節省門店收銀員的位置,也能精準計算時間。”
瑞幸還要求每個線上訂單必須2分鐘內完成,“如果不能按時完成,會扣績效。”
在制作咖啡時長上進行嚴格限制,瑞幸是咖啡品牌的唯一一例。星巴克雖然也有線上訂餐的“啡快”,但只有一個預計取餐時間,沒有超時懲罰的機制。
不僅如此,在瑞幸門店工作的每個程序都是限定好的,比如要求店員每半小時洗一次手,每次搓滿20秒鐘。再比如,每次鏟冰前要先洗手,再戴手套、拿冰鏟,鏟冰流程對不對,冰鏟放置位置,都有規定。
“一切被無死角監控”,每個流程的違規,都會扣績效。
瑞幸還要求員工每天做食材存貨盤點。比如今天有20L牛奶,訂單顯示用了18L,晚上盤點時,剩余牛奶量要在1.5L到2.5L之間,也就是500ml的容錯率,但不能超過這個數字,否則系統就會標紅,標紅的食材太多,門店就會被追責。
這些細節的把控使得瑞幸一家只有兩個店員的門店,一天下來可以做500杯咖啡,而星巴克(中國)大概是350杯左右。
“效率”、“快”、“精準”才是瑞幸所追求的關鍵詞。
為了實現這些,瑞幸不需要什么咖啡文化。甚至可以說,咖啡文化這些與效率不相關的元素是瑞幸從一開始就打算拋棄的。
為了擁抱高效的算法,主動拋棄咖啡文化和人情味,是瑞幸從一開始就選擇的數字化戰略。
數字化是什么?
就是將海量的信息從具體到抽象,從模糊到精確,從主觀到客觀的轉化過程。所以數字化的本質是標準化。
企業的數字化是什么?
用即時、動態、高頻的活數據驅動的動態決策代替人的決策,對企業進行流程再造。
簡而言之,就是用計算機逐漸替代人,除了那些實在替代不了的活動。
計算機雖然算力強大,也絕對理性,但是它只能處理標準化流程,只能按照既定指令辦事。
所以,數字化成敗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把整個管理流程標準化。
瑞幸沿著這個思路,在標準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將賣咖啡這個生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
研發標準化
作為一個不怎么喝咖啡的人,我第一次喝瑞幸是因為身邊的人向我瘋狂安利“生椰拿鐵”這個爆款。喜歡生椰拿鐵的人,幾乎一天一杯,“喝到的那一瞬間,感覺世界都美好了。”
繼“生椰拿鐵”之后,“椰云拿鐵”又爆火了一陣。各大茶飲品牌都對瑞幸可以接連出爆款,投去了羨慕的眼光。
但是,在一款產品正式推出市場之前,誰也無法確切地知道這款產品會不會火,爆款無法預測。
可即使像研發爆款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瑞幸都盡力去追求標準化。
瑞幸通過將各種原料和口味數字化,量化追蹤飲品的流行趨勢。通過這些數據,瑞幸能得出無數種產品組合,也能看到還有哪些奶咖、果咖產品沒有研發上新,還可以去嘗試。
整個研發過程的標準化和數字化,讓瑞幸的產品研發顯得更“理性”,研發人員會將甜度、香氣等指標數據化,把對于咖啡的理解變成具象的算法,并結合門店端的大量訂單數據,來評估咖啡新口味搭配的可行性。
研發過程標準化的結果就是,瑞幸出新品的速度極快。2021年全年,瑞幸共推出了113款全新現制飲品,星巴克中國一年則只推出30款新品,即使是以新品見長的茶飲,出新品的速度也完全趕不上瑞幸。奈雪的茶2021年共推出41款,瑞幸出新品的速度是其三倍。
大力出奇跡,新品數量多,爆款自然會出現,甚至還能達到爆款不斷接力的效果。
而平均三天一款的上新頻率帶來的,又是海量的消費者喜好數據,瑞幸得以進一步利用這些數據不斷訓練其產品研發體系。
產品標準化
為了將咖啡產品標準化,瑞幸所有門店都采用全自動咖啡機,“咖啡師”唯一要手動做的就是壓一下糖漿。
產品標準化的好處很多。
第一是增加產品的穩定性,不會因為咖啡師的技能水平高低而影響出品質量。
第二是降低對咖啡師的要求,節約人工。全自動咖啡機對咖啡師的技能要求很低,用人成本自然也低。瑞幸門店也因此能大比例采用兼職員工。根據2019年Q1財報顯示,瑞幸兼職員工為8160人,約占5成。
第三是時間管理。通過自動咖啡機,瑞幸能準確把控員工制作一杯咖啡的時間,然后根據訂單數量的變化準確推薦需要增配的員工人數。
一家瑞幸咖啡門店最低要求兩個人,如果短期內單量上升,例如中午12點-下午2點,系統就會建議店長在這個時間段增加兼職員工。只在最忙的幾個小時里增加兼職,真的是把用人成本省到極致。
決策標準化
在決策方面,瑞幸也實行“標準化”。
比如說,瑞幸在招人時就表示,沒有經驗也可以當店長,因為很多決策都是系統做的,店長負責執行即可。
比如進貨決策標準化。每個門店每周日、一、三晚上同時要申請進貨,系統會根據近期的訂單來判斷需求,自動推送一個進貨量,即使店長經驗不足,也可以根據這個數字來確定進貨。輕食的進貨量則完全是系統自動安排的,店長不能改變數量,長期賣得不好就會減少。
門店選址也交給系統,標準化。
瑞幸有一套精準的選址模型。通過大數據對外賣app購買的追蹤,精準定位到潛在用戶的密集區域,隨后就在該區域內開一家門店。
所以你會發現,瑞幸的門店主要集中在一些商務寫字樓或大堂,這些都是點外賣的白領人士所在的熱門區域。換句話說,瑞幸在選址上“商務包圍城市”的打法是“算法”的決策。
如果某些社區或寫字樓的訂單量特別大,瑞幸就會在附近增開一家門店。如果一家門店的訂單不及預期,瑞幸系統會自動提醒選址問題,并快速響應改變選址。
即使是疫情之下,2022年二季度瑞幸也新開出了615家門店,比一季度還多出了近50家——這哪是開店,簡直就是復制粘貼。
但這個瘋狂復制粘貼的背后,是瑞幸的整個決策過程的標準化和數字化。
瑞幸員工偶爾會在網上自嘲,說他們在瑞幸就像在工廠工作,猶如一顆螺絲釘,重復著機械的動作。
“整家公司如同一個龐大的機器,其中每個零部件、每個流程都嚴謹地運行著。”
這也意味著,無論是不是新人,無論誰離職,都不會對瑞幸門店的運營產生影響。
將“人為”的因素逐漸從系統里清除,是瑞幸冰冷的一面,但也是強大的一面。
曾經一騎絕塵的星巴克終于意識到了對手手中是把什么樣的劍。
9月,星巴克拋出“2025愿景”,其中最突出的關鍵詞中就是數字化。
包括,星巴克將大幅度數字化升級中國市場內的門店,并投資14.6億創立數字技術創新中心,創新中心將研究物聯網、機器學習和算法技術,并將新的技術、設備、系統匹配到門店。
在新的規劃中,2025年星巴克中國區的門店將匹配四個新的模塊:智能庫存、智能人員管理及配置系統、食安管理、物聯網生態。
隱藏在這波門店升級背后的關鍵邏輯是:解放門店員工——原本需要員工去處理的庫存、排班等工作,將被系統取代。
星巴克中國和瑞幸之間的戰爭,還只是開場——
新時代消費的版圖上,究竟是“咖啡”還是“算法”會勝出呢?
本文轉載自香帥的金融江湖